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银川市民营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时间:2024-07-23 04:40:35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27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银川市民营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人大常委会


银川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告


《银川市民营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于2007年5月16日银川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2007年7月2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银川市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

2007年8月3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银川市民营医疗机构

管理条例》的决定

(2007年7月2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决定:批准《银川市民营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由银川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7年8月3日






银川市民营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管理,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银川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疾病诊断、治疗、医学美容活动的各级各类民营医疗机构,包括医院、卫生院、门诊部、诊所以及卫生所(室)等。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民营医疗机构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医疗机构。

第四条 民营医疗机构应当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健康服务为宗旨。

第五条 民营医疗机构依法从事诊疗活动受法律保护。

第六条 鼓励、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建立行业协会,加强民营医疗机构行业自律,增强诚信经营意识,提高民营医疗机构的社会信誉度。

第七条 银川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市民营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区、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民营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并接受市卫生行政部门监督和指导。

第八条 工商、税务、物价、食品药品监督、环保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民营医疗机构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设置审批

第九条市、县(市)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医疗资源、医疗需求和现有医疗机构的分布状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民营医疗机构设置应当符合卫生部规定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市、县(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第十条 设置民营医疗机构,按照下列规定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并取得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后,方可向有关部门办理其他手续。

(一)在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范围内设置不设床位或者床位不满100张的民营医疗机构,向市卫生行政部门申请;

(二)在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设置不设床位或者床位不满100张的民营医疗机构,向所在县(市)卫生行政部门申请。

市、县(市)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应当自受理设置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答复;批准设置的,发给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

第十一条申请设置民营医疗机构,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设置申请书;

(二)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选址报告和建筑设计平面图。

第十二条 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核发《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的同时,向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市卫生行政部门有权纠正或者撤销下级卫生行政部门作出的不适当的设置审批。

第十三条 申请设置民营医疗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二)设置人符合规定的条件;

(三)提供满足投资总额的资信证明;

(四)投资总额能满足各项预算开支;

(五)选址合理;

(六)有合理的污水、污物、废物、粪便处理方案。

第十四条 设置不设住院床位民营医疗机构的个人,应当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后,从事同一专业的临床工作五年以上,并通过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考试。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设置民营医疗机构:

(一)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社会组织;

(二)正在服刑或劳动教养的个人;

(三)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

(四)公立医疗机构在职或因病退职的医务人员;

(五)发生二级以上医疗事故未满五年的医务人员;

(六)因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已被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的医务人员;

(七)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条 不满100张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的有效期为二年;不设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的有效期为一年。

变更《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核准的事项,应当重新办理设置审批手续。


第三章 登记与校验

第十七条 民营医疗机构执业实行申请登记制度。民营医疗机构申请执业,必须进行申请登记,经审批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方可执业。执业登记由批准其设置的卫生行政部门办理。

第十八条 民营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核准事项;

(二)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三)有与其开展业务相适应的经费;

(四)医疗机构用房能满足诊疗服务功能;

(五)通讯、供电、消防、环保、上下水道等公共设施能满足医疗机构正常运转;

(六)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七)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现场抽查考核合格;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九条 登记机关自受理民营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申请之日起45日内,进行审查和实地考察、核实,并对有关执业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现场抽查考核。经审核合格的,予以登记,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审核不合格的,将审核结果和不予批准理由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条 民营医疗机构改变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及主要负责人、诊疗科目、床位等注册登记内容的,由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第二十一条 民营医疗机构校验由批准其设置的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住院床位在100张以上的民营医疗机构由银川市和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联合校验。

第二十二条 住院床位在100张以下及不设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实行年度集中校验;住院床位在100张以上的民营医疗机构实行三年为一个周期的集中校验。


第四章 执业

第二十三条 民营医疗机构应当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开展诊疗活动。

第二十四条 民营医疗机构使用的牌匾、工作人员的标牌和医疗文件(病历、处方、各种检查申请单、报告单、证明文书单、各种登记本)等应当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

第二十五条 民营医疗机构必须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诊疗时间和收费标准悬挂于明显处所。

第二十六条 民营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不得超核准登记科目执业。

第二十七条 民营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民营医疗机构聘用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向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并同时到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执业的,按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处理。

医疗机构使用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本专业以外的医疗活动的,按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处理。

第二十八条 民营医疗机构应当遵守《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医疗广告的申请办理及发布宣传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医疗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健康、科学、准确,不得以任何形式欺骗和误导公众。

第二十九条 民营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规范教育,督促医务人员恪守职业道德。

第三十条 民营医疗机构对就诊危重病人应当立即抢救,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应当及时转诊。

第三十一条 民营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应当按照有关医疗事故处理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上报处理,不得隐瞒不报或者涂改、伪造、隐匿、销毁、丢弃与事故处理有关的医疗文件或实物。

第三十二条 民营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药品管理,不得使用假劣药品、失效药品以及违禁药品。

民营医疗机构附设药房的药品种类应当按级(类)别执行自治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同级(类)公立医疗机构用药目录。

第三十三条 民营医疗机构在诊疗活动中发现传染病、疑似传染病病例或者疫情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疫情及其他特殊意外情况时,民营医疗机构必须服从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民营医疗机构实行年度质量考核制度。

由民营医疗机构考核委员会按照民营医疗机构考核办法,每年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执业活动、医疗服务质量等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年度质量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校验的依据。

第三十五条 民营医疗机构考核委员会由市、县(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

民营医疗机构考核委员会由医院管理、医学教育、医疗、

医技、药学、护理和卫生监督、物价等有关专家组成。

第三十六条 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年度质量考核成绩,将民营医疗机构划分为甲级、乙级、丙级、丁级四个级别,并向社会公示。

第三十七条 民营医疗机构实行年度不良执业行为积分记录管理,不良执业积分纳入民营医疗机构年度医疗质量考核评审范围。

不良执业行为是指民营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收费、广告发布等医疗执业活动中违反有关规定和诊疗常规等行为。

第三十八条 民营医疗机构实行医疗服务信息公示管理,医疗服务信息包括医疗安全、医疗机构诚信度、不良积分、年度或者周期考核、量化管理、执业许可证校验或者暂缓校验等信息。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由市、县(市)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可以根据情节,对不设床位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设床位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逾期不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仍从事诊疗活动的,由市、县(市)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补办校验手续,拒不校验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一条 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由市、县(市)卫生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对不设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可以处以三千元罚款;对设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可以处以五千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的,由市、县(市)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不设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可以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对设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由市、县(市)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不设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对设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可以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民营医疗机构变更名称、地址、主要负责人、诊疗科目、床位等注册登记内容,未办理变更登记的,由市、县(市)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不设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可以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对设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五条 民营医疗机构发布的医疗广告有虚假、欺骗和误导公众的内容,由市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给予警告;由登记机关责令其停业整顿、吊销有关诊疗科目,直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民营医疗机构使用假劣药品、失效药品以及违禁药品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第四十七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对罚款及没收药品、器械的处罚决定未在法定期限内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八条 卫生行政部门疏于管理,未履行职责,出现严重问题,社会影响恶劣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粤府办[2000]79号
━━━━━━━━━━━━━━━━━━━
  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广东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
省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二○○○年六月六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实施意见〉
的通知》(粤机编[2000]3号),设置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副厅级)。政
府驻上海办事处是省人民政府派驻上海的办事机构,由政府办公厅管理。

  一、主要职责

  (一)负责收集上海及华东地区的社会、经济、科技信息,提供经济协作、
信息等服务。
  (二)负责省领导及有关部门的人员因公到沪的联络接待工作。
  (三)加强与上海各界和兄弟省、市、区驻沪机构的联系;做好对广东各市、
县驻沪机构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四)协助做好广东驻沪企业单位的党建工作。
  (五)协助省有关部门做好经济协作和管理在沪劳务人员工作,协调驻沪企
业有关事宜。
  (六)承办省委、省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政府驻上海办事处设3个职能处(室):
  (一)办公室
  协助领导组织开展机关日常工作;负责接待、人事、文秘、档案、财务、保
卫、保密、党务工作;联系本省的市、县驻沪机构,指导协调有关工作;协助抓
好广东驻沪企业单位的党建工作。
  (二)信息处
  负责收集整理上海及华东地区的社会、经济、科技信息。
  (三)经济协作处
  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经济协作工作;协调广东驻沪企业的有关事宜;协助有关
部门管理广东在沪劳务人员。

  三、人员编制

  政府驻上海办事处行政编制8名,事业编制12名(财政核拨经费)。其中
主任1名,副主任2名,正副处长(主任)6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文化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文化部令第39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6年10月25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日



第一条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工作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列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第三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

第四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全国范围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监督该项目的具体保护工作。

第五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整体规划,并定期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规划,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并于每年十一月底前向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提交保护规划本年度实施情况和下一年度保护工作计划。

第六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当确定保护单位,具体承担该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保护单位的推荐名单由该项目的申报地区或者单位提出,经省级文化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议后,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认定。

第七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或者相对完整的资料;

(二)有实施该项目保护计划的能力;

(三)有开展传承、展示活动的场所和条件。

第八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全面收集该项目的实物、资料,并登记、整理、建档;

(二)为该项目的传承及相关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三)有效保护该项目相关的文化场所;

(四)积极开展该项目的展示活动;

(五)向负责该项目具体保护工作的当地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报告项目保护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九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统一制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标牌,由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交该项目保护单位悬挂和保存。

第十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给予必要的经费资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对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给予资助。

第十一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根据自愿原则,提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名单,经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评议后,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完整掌握该项目或者其特殊技能;

(二)具有该项目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

(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第十三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传承义务;丧失传承能力、无法履行传承义务的,应当按照程序另行认定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怠于履行传承义务的,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

第十四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者展示场所。

第十五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等级标准和出入境标准。其中经文物部门认定为文物的,适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和相关实物资料的保护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妥善保管实物资料,防止损毁和流失。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鼓励、支持通过节日活动、展览、培训、教育、大众传媒等手段,宣传、普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促进其传承和社会共享。

第十八条 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依存的文化场所划定保护范围,制作标识说明,进行整体性保护,并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可以选择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向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第二十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称和保护单位不得擅自变更;未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不得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标牌进行复制或者转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域名和商标注册和保护,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十一条 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艺术创作、产品开发、旅游活动等,应当尊重其原真形式和文化内涵,防止歪曲与滥用。

第二十二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含有国家秘密的,应当按照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密级,予以保护;含有商业秘密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或者捐赠资金和实物用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对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情况的检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视情节轻重予以警告、严重警告,直至解除其保护单位资格:

(一)擅自复制或者转让标牌的;

(二)侵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的;

(三)怠于履行保护职责的。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变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称或者保护单位的;

(二)玩忽职守,致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文化场所及其环境造成破坏的;

(三)贪污、挪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经费的。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